【地區(qū)概況】
海豐縣地處廣東省東南部,海豐取義于“南海物豐”,素有“魚米之鄉(xiāng)”之稱,為廣東歷史文化名城,全國13塊紅色根據(jù)地之一鎮(zhèn)。東晉咸和六年(公元331年)建縣。清雍正九年(1731年)劃出石帆、坊廓、吉康三都置陸豐縣。1988年3月成立汕尾市,海豐劃出沿海7鎮(zhèn)為市城區(qū)。全縣轄16個鄉(xiāng)鎮(zhèn)、1個經濟開發(fā)區(qū)和3個農林場,總人口80多萬人。海豐又是著名的僑鄉(xiāng)。海外僑胞和港澳臺同胞47萬人。
【行政區(qū)劃】
海豐縣轄16個鎮(zhèn):海城鎮(zhèn)、梅隴鎮(zhèn)、附城鎮(zhèn)、聯(lián)安鎮(zhèn)、陶河鎮(zhèn)、可塘鎮(zhèn)、赤坑鎮(zhèn)、公平鎮(zhèn)、城東鎮(zhèn)、黃羌鎮(zhèn)、平東鎮(zhèn)、鵝埠鎮(zhèn)、赤石鎮(zhèn)、鮜門鎮(zhèn)、小漠鎮(zhèn)、大湖鎮(zhèn)
【歷史沿革】
海豐地區(qū)歷史悠久,源遠流長。據(jù)東南沿海出土文物考證,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,就有先民在此漁獵種植,生息繁衍!队碡暋酚芯胖葜f,時海豐屬九州中的揚州南境;《周禮·夏官·職方》稱為藩服之地;春秋戰(zhàn)國屬南越;戰(zhàn)國入楚稱百越。秦始皇三十三年(前214年)統(tǒng)一嶺南,嶺南地區(qū)設立三個郡:南?ぃㄖ嗡诮駨V州)、桂林郡(治所在今廣西桂平縣)、象郡(治所在今廣西憑祥市)。唐高祖武德五年(622),龍川郡復為循州,海豐劃東部置安陸縣(今陸豐縣)。北宋真宗天禧五年(1021)因避太子趟禎之諱改禎州為惠州,海豐縣屬廣南東路惠州。元代海豐縣屬江西中書省廣東道惠州路。明代海豐屬廣東布政司惠州府。嘉靖三年(1524)海豐劃出龍溪都合置惠來縣。清代屬廣東省惠州府。民國2年(1913)屬廣東潮循道。
新中國成立后,1949年10月至1952年1月屬東江專區(qū),1952年1月至1956年2月屬粵東地區(qū),1956年3月至1959年3月屬惠陽專區(qū),1959年3月至1983年8月屬汕頭專區(qū),1983年9月至1988年2月屬惠陽專區(qū)。1988年1月,經國務院批準,在原海豐、陸豐兩縣的行政區(qū)域上設置地級汕尾市,并析海豐縣南部沿海的汕尾、紅草、馬宮、東涌、田墘、捷勝、遮浪7鎮(zhèn)建置城區(qū);設陸豐縣北部山區(qū)的河田、河口、新田、螺溪、水唇、上護、南萬、東坑等8個鎮(zhèn)設置陸河縣。汕尾市管轄城區(qū)、海豐縣、陸豐縣、陸河縣。
【人口民族】
2014年末戶籍人口839344人。其中,非農業(yè)人口為411173人,男性436771人,女性402573人。全縣常住人口為81.37萬人,增長6.8‰,城鎮(zhèn)化率為62.49%。據(jù)計生部門統(tǒng)計年報顯示,全年出生人口9305人,出生率為12.07‰;死亡人口4275人,死亡率5.54‰;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.52‰ 。
海豐是廣東僑鄉(xiāng)之一。早在宋朝、明朝,海豐就有居民移居海外,清初移民人數(shù)逐步增加,清末民初形成高潮,民國時期仍絡繹不絕。時至今日,居住在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(qū)海豐屬的華僑、華人及港澳臺同胞約有53.7萬人,相當于國內本縣總人口的60%。華僑、華人、歸僑、港澳臺同胞及其眷屬在海豐人民的經濟及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,改革開放以來,他們?yōu)榘l(fā)展海豐文化教育事業(yè),振興海豐經濟,作出了重要的貢獻。華人華僑組織有:惠州十屬公會、香港海陸豐同鄉(xiāng)會、澳門海陸豐同鄉(xiāng)會、新加坡惠州會館、檳城惠州會館、蘇里南中華會館、香港海豐商會、印尼棉蘭惠州會館、新加坡海陸豐會館、森美蘭海陸會館。
海豐歷史上就是屬于廣東惠州府的大家庭,是惠州十屬,海豐人屬于廣義上的“惠州人”,海外的海豐華人一般加入當?shù)氐幕葜輹^,認為自己就是惠州府海豐縣人。當今海豐傳統(tǒng)活動中仍然保留惠州府的文化身份認同,比如,在祭祀時會說自己是惠州府海豐縣哪個鄉(xiāng)里人。
【地理環(huán)境】
位置境域 海豐地處廣東省東南部沿海,東與陸豐縣毗鄰,西北與惠東縣、紫金縣接壤,北倚蓮花山脈,南臨南海。地理坐標在東經114°54′~115°37′,北緯22°37′~23°14′之間。縣治在海城鎮(zhèn)。公路,從縣城至廣州290公里,至深圳197公里,至汕頭177公里,至香港227公里;水道,從汕尾港出海至香港81海里(150公里),至廣州179海里(332公里)。
氣候 海豐縣地處北回歸線南緣,屬南亞熱帶氣候區(qū),海洋性氣候明顯,常年氣溫宜和、雨量豐沛、光能熱量充足。夏季長,溫高雨多且濕度大,多盛行西南風,常有雨澇、臺風等氣象災害出現(xiàn);冬季短,稍冷,雨少且較干燥,無雪少霜;夏前秋末氣溫適中,宜于作物生長。一年四季,綠葉常青。
【經濟概況】
2016年,海豐縣實現(xiàn)地區(qū)生產總值(GDP)245.0億元,比上年增長7.3%。其中,第一產業(yè)增加值31.9億元,增長3.3%,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.8%;第二產業(yè)增加值 104.0億元,增長7.7%,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46.9%;第三產業(yè)增加值109.2億元,增長8.0%,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47.3%。三次產業(yè)結構為13.0:42.4:44.6。全縣人均地區(qū)生產總值達到32606元,增長7.6%。全年地方一般預算收入7.3億元,比上年增長12.7%。其中,稅收收入5.4億元,同比增長18.3%。財政一般預算支出56.9億元,同比下降1.6%。
2016年,海豐縣累計完成農林牧漁業(yè)總產值54.2億元,比上年增長3.5%。其中農業(yè)產值31.4億元,增長3.2%;林業(yè)產值1.5億元,增長8.4%;牧業(yè)產值6.5億元,下降0.9%;漁業(yè)產值10.7億元,增長4.0%;農林牧漁服務業(yè)產值4.1億元,增長9.3%。全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31646.6公頃;油料種植面積3071公頃;蔬菜種植面積17380.1公頃。全年糧食產量146338噸,下降5.9%;水稻產量129497噸,下降6.7%;油料產量5987噸,增長0.6%;蔬菜產量473545噸,增長4.6%;水果產量70463噸,增長5.3%。
全年完成工業(yè)總產值439.3億元,比上年增長8.1%。其中,規(guī)模以上工業(yè)總產值355.8億元,增長11.2%,占全社會總產值的比重由去年76.1%上升為81.0%。全年完成工業(yè)增加值94.7億元,增長7.8%。其中,規(guī)模以上工業(yè)增加值77.2億元,增長9.6%。規(guī)模以上工業(yè)實現(xiàn)利潤總額5.7億元,增長21.3%。虧損企業(yè)虧損總額648.6萬元,下降56.8%。資產貢獻率13.4%,資產負債率52.0%,流動資產周轉率7.79次/年,成本費用利潤率1.65%,產品銷售率97.0%。全社會建筑業(yè)增加值9.3億元,增長6.7%。全年資質等級以上建筑企業(yè)8個,全年完成建筑業(yè)總產值3.1億元;實現(xiàn)利潤總額1922.4萬元。
2016年,海豐縣累計完成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88.4億元,同比增長9.6%。其中,批發(fā)業(yè)6.4億元,同比增長10.9%;零售業(yè)156.3億元,同比增長9.3%;住宿業(yè)0.7億元,同比增長10.7%;餐飲業(yè)25.1億元,同比增長10.7%。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,城鎮(zhèn)消費品零售額135.8億元,同比增長9.8%;鄉(xiāng)村消費品零售額52.7億元,同比增長9.0%。
【社會事業(yè)】
教育 2016年,海豐縣各級各類教育招生37572人,比上年增長3.8%;在校學生131183人,下降1.2%;畢業(yè)生37378人,下降4.5%。其中,小學招生13736人,增長0.4%;小學在校生73764人,增長5.2%;小學畢業(yè)生9939人,增長6.2%。初中招生9700人,增長4.7%;初中在校生27567人,增長1.0%;初中畢業(yè)生9048人,下降10.8%。高中招生5257人,下降6.9%;高中在校生17042人,下降9.9%;高中畢業(yè)生7037人,下降1.2%。初中招生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9.99%,初中畢業(yè)生升學率為97.01%,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87.99%。
文化 2016年,海豐縣共有各類專業(yè)藝術表演團體3個,文化館1個,博物館、紀念館各1個,公共圖書館1個,全縣共有圖書館藏量12萬冊(件)。
衛(wèi)生 2016年,海豐縣擁有醫(yī)院、衛(wèi)生院27個,醫(yī)院、衛(wèi)生院床位3063張;衛(wèi)生技術人員2845人,其中執(zhí)業(yè)醫(yī)師和執(zhí)業(yè)助理醫(yī)師1256人,注冊護士946人。全縣共有鄉(xiāng)鎮(zhèn)衛(wèi)生院17個,鄉(xiāng)鎮(zhèn)衛(wèi)生院床位678張,鄉(xiāng)鎮(zhèn)衛(wèi)生院衛(wèi)生技術人員1003人。
【交通運輸】
如今,該縣一條條水泥路進村到戶,農產品貨暢其流;紅城大道、二環(huán)公路、三環(huán)公路、梅隴西環(huán)公路、海麗大道、蓮花大道、四環(huán)北路和海豐連結紫金的S242省道等各條主干道路寬闊暢通,如巨龍盤踞、星羅棋布;國道S324線海豐段在升級維修中煥然一新;一條條通往縣外的高速公路縱貫南北,深汕高鐵在境內飛架而過,道路交通發(fā)展如巨輪揚帆起航。
該縣以服務經濟社會事業(yè)發(fā)展為重點,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,縱深推進“城鄉(xiāng)發(fā)展、平安出行”主戰(zhàn)略的實施。沈海高速和潮惠高速穿境而過,走沈海高速到深圳中心區(qū)域只需2個小時,到廣州天河站只需4個小時,去年12月開通的潮惠高速公路拉近了海豐到惠州和潮州的距離……這些,均歸入廣深、潮汕等沿海城市4小時交通圈,實現(xiàn)了國道S324線海豐段與高速互通的區(qū)域優(yōu)勢互補戰(zhàn)略發(fā)展效應。
為破除交通瓶頸制約,該縣積極主動向上級爭取了一批打基礎、管長遠、提升海豐核心競爭力的交通項目:繼續(xù)完善縣鄉(xiāng)道網(wǎng)規(guī)劃調整工作,確定調整的縣道1118.572公里、鄉(xiāng)道1138.922公里、村道265.603公里。建成通車的梅隴西環(huán)路緩解了當?shù)氐慕煌▔毫,破解了海豐向西部發(fā)展的交通瓶頸,助推城鎮(zhèn)擴容提質。該公路全長6.88公里,工程總投資1.08億元,設計時速為每小時80公里,主路面寬度為25.5米。蓮花大道擴建工程起于二環(huán)路與海銀路交界處,終于蓮花山度假村,全長約10公里,設計時速為每小時60公里,雙向六車道,達到一級公路兼城市道路功能標準,工程總投資約為4.5億元。目前,蓮花大道建設正在有序推進中,預計年底可建成通車。
該縣迅速啟動“公交便民”工程,在縣城地區(qū)全面投放新能源汽車,并加緊建設候車亭,讓老百姓安全便捷舒適出行。同時,努力實現(xiàn)城市公交轉入農村運行,實現(xiàn)0至50公里公交化,解決群眾出行難問題。此外,對客運站場、客運車輛進行全面整治,禁止“臟、亂、差”車輛上線出站,確保站場干凈整潔,運營車輛外觀靚麗。
【名勝古跡】
方飯亭 位于海豐縣城北面的五坡嶺上(編者注:彭湃中學后面),坐西北向東南,占地960平方米。前面分五層34級臺階,臺階上面是一幅長20米、寬13米的月臺,中心建一重檐攢尖頂,通高9米。亭內后側再置一廡殿頂小石亭,高3.9米,內豎一碑,高2.7米,寬0.9米,刻文天祥畫像。該亭為紀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當年方飯五坡嶺時不幸被捕而建,故取名“方飯亭”。
紅宮紅場 紅場始建于洪武十二年(1379),坐北朝南,現(xiàn)保存有欞星門、泮池、大成門、大成殿和東西廡等建筑,大成殿建筑面積240.7平方米。1927年10月在中共東江特委領導下,海陸豐人民舉行第三次起義,奪取了政權。11月18~21日在學宮大成殿召開了海豐工農兵代表大會,出席這次大會的代表有311名,中共中央委員彭湃同志在大會上作了政治報告,南昌起義部隊紅二師師長董朗、黨代表顏昌頤等在大會上發(fā)表演說。會議通過了“沒收土地案”等8項政治綱領,宣布成立海豐縣蘇維埃政府,當時會場四周和街道墻壁都刷成紅色,會場內用紅布覆蓋墻壁,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在此誕生,因此把學宮改稱“紅宮”。
蓮花山森林公園 蓮花山位于海豐縣北部的蓮花鎮(zhèn)內,蓮花山脈是嶺南四大山脈之一,這里是山脈主峰,海拔1377m。主峰方圓5000多公頃。蓮花山主峰高聳,云霧繚繞,旁有銀屏山,形成山巒連綿,峽谷陡峻,飛瀑瀉潭,松林蔥翠,有“雄”、“奇”、“秀”、“幽”特色。
雞鳴寺 海豐雞鳴寺俗稱“半嶺庵”。位于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北部蓮花山森林管理區(qū),距海豐縣城14公里,在蓮花與銀瓶兩山環(huán)抱的雞心山上。始建于明崇禎六年(1633年),為高僧印真和尚向合邑縉紳商戶募款所創(chuàng)建,原址在寺對面5里之蓮花山下,因破曉時慈任常聞雞心山有公雞啼鳴,認為靈瑞而遷于今址。寺后群峰疊起,翠秀異常。沿山門踏階而上,徑旁松杉交翠,郁郁蔥蔥,涼風習習。周圍有“如來盤石”、“獼猴奇石”、“犀牛望月”、“玉龍噴須”、“三井回音”等自然景觀;并有開山祖師印真和尚墓塔、明末天然奇石彌勒佛像、東洋古銀幣等文物古跡;還有生長于山上500多年的長葉竹柏和6.5米仙茶古樹、土沉香、巴戟天等國家保護的珍稀樹種。故雞鳴寺自古以來就是人們游覽的著名景區(qū)。雞鳴寺歷代均有高僧住持。清光緒年間,著名詩人、書法家江逢辰與該寺方丈唯心法師相善,在寺中品嘗仙茶“龍頭鳳尾”之后,贊不絕口;題詩曰:“寄語山僧好持券,每年須寄數(shù)斤嘗。”蓮花山茶遂遐邇聞名。
云蓮寺 云蓮寺,位于汕尾市海豐縣蓮花山主峰東側海拔800米處,峰巒疊翠,云霧繚繞,茂林修竹,泉水潺潺,風景優(yōu)美。初名云蓮宮,始建于明末(1644年)。清道光十年(1830年)重修擴建,易名云蓮寺。1934年,毀于戰(zhàn)火。1993年冬,經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批準重建并登記開放為佛教活動場所,陸續(xù)修建了圓通寶殿、天王殿、大雄寶殿、萬佛塔、外山門、拜亭、齋茶館、僧舍、蓮花池、放生池、人工湖等。全寺占地27萬平方米。
【歷史文化】
語言 海豐縣有人口近90萬,其中,除西南部的鵝埠嶺居住著幾十戶畬族居民以外,其余全部都是漢族居民,漢族居民中包括居住在沿海地區(qū)的2萬多名疍民。畬族有自己的語言,但沒有自己的文字,他們與漢人交際時,用當?shù)氐臐h語方言“尖米語”、“客家話”。疍民通用漢語和漢字。白話疍民講白話(即粵方言)的僅有定居在汕尾和馬宮兩漁港的七八千深水漁民,他們大都是近百年來從粵西陸續(xù)遷來的,他們講的白話同廣州、香港的白話有不少差異。甌船疍民講“福佬話”,與沿海居民講的“福佬話”,除了個別語詞和語調上稍有差別,幾乎沒有兩樣。
飲食 海豐古代飲食為“飯稻羹魚”;明末以后,番薯逐漸成為主食海豐故有“番薯縣”之稱;改革開放以來,主食大米,兼食面粉等一日三餐,農忙時或加兩餐點心;早餐吃粥,午餐、晚餐吃干飯,或午餐吃粥,早餐、晚餐吃干飯,各地不一。受省港習俗影響,民國以后,汕尾等城鎮(zhèn)飲早茶之風漸興,改革開放以后更濃。夜間勞作者常結伴到大排檔“宵夜”。 居家食俗較為隨便、節(jié)約,菜肴多是時菜、魚肉,儉約者佐以咸菜、 菜脯、榨菜等。節(jié)日食俗和禮儀食俗則豐盛、鋪張,俗稱“食排場”或“食九簋”;為講義氣和體面,戚友交往,常備家宴款待,故有諺謂“頭好做人客,二好過年節(jié)”。飲食口味清淡、濃醇并重,生脆、爽口為佳。喜吃蠔鮭、蝦鮭、魚鮭等,傳統(tǒng)菜式有大三仙(豬腳、墨脯、雞)、小三仙(豬肉、鰻魚、蠔)、大粒參、甜扣玻璃肉、鰻魚咸菜湯、蛤仔湯、三鮮湯、魚丸、肉丸、蒸膏蟹;蒸龍蝦、蒸排骨、炒魷魚、炒鮮蠔、炒絲蚶、白斬雞、反沙芋、冬瓜盅等等。 海豐小吃,甜、咸各有許多款式,常見的有油麻糊、豆花、豆?jié){白果羹、地豆羹、三豆湯、蛤春丸、狗毛糕、草粿、魚粥、蝦粥、肉粥、甜酒糟、餃子、牛肉餅、冬節(jié)蛤、小米(薯粉餃)、扁食(云吞)、甜丸、咸丸、豬腸粿、重糕粿、菜包粿、扎頭粿(碗仔 )、印桃粿、菜頭丸、水糍、油糍、鼎客仔、甜粿、發(fā)粿、松粿、涼粉粽、牛腳粽、三角粽、炒米方、豆方、油條、油角、煎堆、薄餅、月餅、剪酥、豆酥、紙牌糕、麻寶、蛋糕、蛋卷和各類包點等。 婦女傳統(tǒng)日常飲料是“牙缽茶”,把茶葉、薄荷放于茶缽內,擂至成糊狀,放些適量的鹽,將開水沖下即可;或用菝仔葉、芒果葉、苦刺心等代茶葉均可。稍高級的叫“炒米茶”、“油麻茶”,即于“牙缽茶”上撒以芝麻、炒米、花生。“菜茶”過去于每年元宵節(jié)才品嘗,步入21世紀,一般人家閑時也做菜茶,以豬肉、鮮蝦、魷魚、魚脯、菠菜等為料,置于碗中,撒上花生、炒米,淋上淡茶或豬骨湯,再以胡椒粉調味,便成噴香可口的菜茶。公平等地還盛行“飯茶”,即菜茶中加有米飯。也有飲“功夫茶”的習俗,但不如潮汕地區(qū)那樣講究和普遍。家中遇有值得慶喜的事情,如嬰兒出生、病人出院、喜遷新居等等,泡茶請親鄰戚友; “食茶”成了一種溝通鄰里親友感情的好方式。
小吃 海豐是名符其實的魚米之鄉(xiāng),海豐人所做出來的小吃也極盡地方特色,其傳統(tǒng)小吃品種眾多且家喻戶曉、遠近聞名,比如小米(餃子)、牛肉餅、菜粿(菜包粿)、韭菜餃、冬節(jié)鴿、豬腸粉、層糕粿、菜茶、咸茶、扁食等等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