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,隸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(qū)哈密市。地處新疆東北部,東鄰伊吾縣,南接伊州區(qū),西毗木壘哈薩克自治縣,北與蒙古國接壤。行政區(qū)域面積36901平方千米,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有戶籍人口105441人。由漢族、哈薩克族、維吾爾族、蒙古族等13個民族構(gòu)成,其中哈薩克族占35%,其他少數(shù)民族占2%。縣轄15個鄉(xiāng)鎮(zhèn)場區(qū)、46個行政村。境內(nèi)駐有兵團農(nóng)十三師紅山農(nóng)場和哈密地區(qū)伊吾馬場。
巴里坤,一說系突厥語“虎湖”之意,因巴里坤湖而得名;一說系蒙古語“巴爾庫勒”的諧音,意為“虎前爪”,以地勢險要取名;一說為古代月氏語。1954年9月30日成立,是全國三個哈薩克自治縣之一,也是國家扶貧開發(fā)工作重點縣,是新疆典型的邊境縣、高寒縣、易災縣,2006年被中國確定為五類地區(qū)。境內(nèi)中蒙邊界線長309公里,設有中國國家一類季節(jié)性開放口岸——老爺廟口岸,是新疆與蒙古國發(fā)展邊貿(mào)的重要開放口岸之一。山地、戈壁占2.55萬平方公里,占全縣總面積的66%。
【行政區(qū)劃】
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轄5個鎮(zhèn)、7個鄉(xiāng):
鎮(zhèn):巴里坤鎮(zhèn)、博爾羌吉鎮(zhèn)、大河鎮(zhèn)、奎蘇鎮(zhèn)、三塘湖鎮(zhèn)
鄉(xiāng):薩爾喬克鄉(xiāng)、海子沿鄉(xiāng)、下澇壩鄉(xiāng)、石人子鄉(xiāng)、花園鄉(xiāng)、大紅柳峽鄉(xiāng)、八墻子鄉(xiāng)
【建置沿革】
巴里坤古稱蒲類國。西漢神爵三年(前59年),屬西域都護府管轄,后為匈奴游牧地。東漢,屬西域都護府管轄,后屬匈奴。 北魏,屬柔然、高車。 唐,貞觀十四年(640年)建蒲類縣。 宋代,屬伊州。 元代,屬別失八里行省東境,始稱巴爾庫勒。 明代,屬瓦剌和碩特部。 清康熙三十六年(1697年)內(nèi)附,改巴爾庫勒為巴里坤。乾隆二十五年(1760年),置巴里坤直隸廳。乾隆三十八年(1773年),設鎮(zhèn)西府。巴里坤是清朝前期平定準噶爾叛亂的區(qū)域性指揮中心,建立烏魯木齊城之后,巴里坤的地位才為烏魯木齊所取代。咸豐五年(1855年),裁府改設鎮(zhèn)西直隸廳。 民國二年(1913年),撒廳設鎮(zhèn)西縣。民國二十三年(1934年),劃歸哈密行政區(qū)。 1954年,恢復巴里坤縣名,成立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,隸屬哈密市。
【地理環(huán)境】
位置境域 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,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(qū)東北部的一個邊境縣,位于天山山脈東段與東準噶爾斷塊山系之間的草原上,東鄰伊吾縣,南接伊州區(qū),西毗木壘哈薩克自治縣,北界蒙古人民共和國,中蒙國界長達309公里。行政區(qū)域面積36901平方千米,縣境東西長276.4公里,南北寬180.6公里?h城西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(qū)首府烏魯木齊595公里,東南離伊州區(qū)131公里。
地形地貌 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,地處亞歐大陸腹地,平均海拔1650米。巴里坤縣地勢東南高,西北低,受地質(zhì)構(gòu)造控制,大體可以分為高中山地、高原、盆地、戈壁荒漠、湖泊五大類。地形特征是三山夾兩盆。南部是巴里坤山,中部是莫欽烏拉山,北部是東準噶爾斷塊山系。巴里坤山位于縣境南沿,為天山山脈東段,綿延縣境內(nèi)160多公里,平均海拔3300米,最高峰是奎蘇西南的月牙山,海拔4308.3米。在海拔3600米以上的山峰,終年積雪,分布著大量的冰川。巴里坤縣中部是天山支脈莫欽烏拉山,莫欽烏拉山由西北向東南延伸,中部高,西部陷沒,全長70公里,海拔在2800-3200米之間。最北部中蒙國界處是東準噶爾斷塊山系,東西走向,逶迤縣境內(nèi)170多公里,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。
氣候 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,屬溫帶大陸性冷涼干旱氣候區(qū),平均海拔1650米,冬季嚴寒,夏季涼爽,光照充足,四季不分明。年均氣溫1℃,極端最高氣溫35℃,極端最低氣溫-43.6℃。無霜期98~104天。年降水量僅220毫米左右,蒸發(fā)量1638毫米。
【風景名勝】
巴里坤草原
巴里坤草原位于新疆東北部的哈密地區(qū),這里有“天山淞雪”、“瀚海鰲城”、“鏡泉宿月”、“岳臺留勝”等八景名勝古跡,是新疆的第二大草原。巴里坤大草原上牛羊肥碩,牧草豐美,空氣清新,綠草如茵,是一處夏季避暑冬季休閑的好去處。
西黑溝
西黑溝 ,距巴里坤縣城西南8公里處,黑溝山高、溝長,植被茂盛,暖季一片蔥籠墨綠,即使冬季大雪封蓋,但松柏長青,依然蒼翠,與墨色有不解之緣,才以黑命名,所以稱“黑溝”。
巴里坤古城景區(qū)
巴里坤自古以來就地處交通要道,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。因此這里也修建了當初為駐守而生的古城,催生了古城墻、廟宇、古民居等大規(guī)模的建筑。 巴里坤古城分為相鄰的兩座,分別是漢城和滿城,漢城以當年居住的主要是漢族兵勇、居民而得名,滿城曾經(jīng)居住的則主要是滿族八旗兵勇。如今城墻保存完好,可以在城墻上俯瞰縣城,城樓的建筑規(guī);趾,可以拍照留念。 除了城樓和城墻外,縣城內(nèi)還有地藏寺、仙姑廟、巴里坤古民居等古代建筑,可以看到新疆地區(qū)少見的佛教、道教建筑,來此參觀仿古、參拜祈福都是不錯的選擇。
【歷史文化】
巴里坤歷史悠久。早在6000多年前,就有人類繁衍生息,3000多年前就有建置記載。巴里坤古稱蒲類,是古絲綢之路新北道進入新疆的第一重鎮(zhèn),曾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,歷史上曾有過蒲類(西漢)、甘露川(唐代)、巴爾庫爾(元代)、巴里坤(清初)、鎮(zhèn)西(清代)等不同稱謂,一直是中原王朝經(jīng)營西域的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文化、軍事和交通中心。
巴里坤文化淳厚,民漢文化、中西文化在這里薈萃交融,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語言文化、飲食文化、廟宇文化、城池文化、遺址文化等,被史學家推崇為新疆漢文化的寶地。巴里坤素有“古牧國”、“文化重鎮(zhèn)”之稱和“萬駝縣”的美譽,是新疆歷史上“三大商都”、“八大名城”之一。
2007年,巴里坤社火腦閣抬閣、民間故事、巴里坤小曲子、漢族節(jié)日習俗被列入自治區(qū)級第一批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項目(新疆漢族非物質(zhì)文化保護項目共7個,巴里坤占4項)。
【榮譽稱號】
2021年1月18日,被國家衛(wèi)生健康委命名為“2018-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(yōu)質(zhì)服務先進單位”。 2021年11月22日,入選第九批全國民族團結(jié)進步示范區(qū)示范單位擬命名公示名單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