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媒體報道,來自交通運輸部的初步統(tǒng)計顯示,10月1日至7日,預計全社會跨區(qū)域人員流動量累計約為20.08億人次,消費市場亮點紛呈,熱門城市人潮如織、“寶藏小城”持續(xù)破圈。在對經濟充滿正面期待的當下,傳統(tǒng)旅游目的地如何突破與升級也成為公眾的關注所在。國內數不勝數的歷史名城,是不是只能靠黃金周才能“燒”一把火,是不是只能靠打卡來維持存在感,的確值得人們深思。
傳統(tǒng)旅游目的地之所以穩(wěn)定,在于其是歷經年代考驗的,老一輩看厭了,年輕人會去看,成年人不看,小孩也需要去看,好像永世都能坐著賣票。因此,這種作為最大公約數存在的旅游目的地,依然有著無窮的潛力可能。比如杭州西湖,自古以來都是旅游勝地,無論一千萬還是一百萬來客,都不會動搖其歷史地位和影響力。這些名勝之地,似乎不在于如何創(chuàng)新開發(fā),而在于如何疏導人流。
然而,越是傳統(tǒng)景區(qū),越有新陳代謝的必要。從小處說,這是適應社會潮流與審美的變化。從大處說,這是文旅城市能夠持續(xù)成為標桿的關鍵所在。因為,同樣是歷史名城,在地位和吸引力上,其實有著天差地別。比如近年來居于排行榜數一數二地位的成都和重慶,從爆紅到成為網紅,再到成為穩(wěn)定的文旅明星,遠遠超過了許多自命不凡、寶藏豐富的中原古都。甚至只有南宋牌的杭州,也勝過了許多千年古都。顯然,僅依靠塵土感十足的歷史,也未必就能躺贏。
傳統(tǒng)名城和景區(qū),最常見的狀態(tài)就是自說自話,自我重復,走不出單一的語態(tài)和心態(tài)。為了強化已經凝固的歷史符號,不惜花費重金和投資,復制和粘貼古城形象。外地游客到了這些古都,面對俯仰可見的“古老”的城墻殿堂街道,難以分辨何為歷史正品,何為現(xiàn)代制造。游客身處的仿佛是一個影視城。眾所周知,凡是影視城都是很難有回頭客的。完全靠網紅照片種草的模式,恰恰會導致古城復興的空心化與短期主義。
歷史文化古城要發(fā)掘和做大優(yōu)勢,要靠深入滿足游客長期心理和市場需求來實現(xiàn)。游客短暫的好古與追國潮只是表面,尋求嶄新的人性體驗與深刻感悟才是根本,這個無法隨大流。國內曾經挖掘出的一大批新興古城、古鎮(zhèn)和水鄉(xiāng)游,資本迅速搶灘,連鎖品牌紛紛進駐,模式千篇一律,民宿+餐飲+特產,古風混搭,直讓人難辨是清式還是日式。這種近乎油膩的套路,只能吸引低端客。因為不但毫無藝術價值,更無法在人們心目中形成獨具魅力的地位。加上單純的行政主導和客流想象,更是許多人造古鎮(zhèn)大片“爛尾”的原因。
當下很多傳統(tǒng)旅游地還在依賴神仙傳說和民間故事來“唱戲”,偶爾借助諸如黑神話的題材來燒一把火,若缺乏生命力,終究可能歸于寂靜。別說創(chuàng)新,連自駕車都無處可停,一家干凈的餐館都沒有。要知道,互聯(lián)網天然的透明度和過濾能力,最終會對一個地方形成真實的打分。無論歷史傳說、民族風情、鄉(xiāng)村詩意還是帝王畫風,都不足以成為一個旅游城市發(fā)展的根基。如果還只沉浸在 “打卡”和模仿的層次,邊際收益只能不斷降低。日益成熟的消費者篩選強度和轉型速度都在提升,只有敢于承認這一點的古老城市,才有突破的可能。(來源:羊城晚報 財經評論員 戚耀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