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(jù)8月13日央視新聞客戶端報道,今年暑期,一些原本對公眾免費開放的博物館,卻被“黃牛”炒出高價,記者在國家博物館外隨機采訪了30位游客后發(fā)現(xiàn),只有2人是通過正規(guī)渠道預約進去的,而其他28人都是通過找“黃牛”加價進的博物館。
按理說,博物館預約機會均等,為何游客搶不過“黃牛”?原來,憑借倒票過程中獲取的大量游客個人信息,“黃牛”在搶票軟件的加持下,可以在放票的瞬間迅速占有大量票源,然后又通過不斷的退票、搶票,實現(xiàn)倒票牟利。不少游客都是從外地遠道而來,對心儀的博物館期待已久,進不去自會留下巨大遺憾,權衡之下只能無奈掏錢。
近年來,從演唱會到體育賽事,再到醫(yī)院專家號,“黃牛”已成票務市場頑疾,如今他們又瞄準了博物館這塊“肥肉”做起“零本萬利”的生意。一些博物館免費開放,是文化惠民重要之舉,“黃牛”倒票行為消解了博物館的公益屬性,是當下“文博熱”的不和諧音符。很多游客定鬧鐘“苦苦蹲守”都搶不到的票,卻被“黃牛”大量囤積,這也有違社會公平,極大損害了公共利益。
此外,“黃牛”的惡意搶票行為也存在很多隱患。比如,他們大多使用外掛軟件、腳本程序,侵入系統(tǒng)漏洞,這對公共網(wǎng)絡安全構(gòu)成威脅;再如,很多博物館規(guī)定,退票超過一定次數(shù)便會被限制再次購票,“黃牛”反復填寫客戶信息攬票,會造成客戶個人信息泄漏、征信受損等不良后果,游客不知不覺就進了博物館的“黑名單”。
嚴防“黃牛”倒票,相關場館要不斷完善放票規(guī)則、提升技術防范能力,實時監(jiān)測并攔截“多次提交”“批量搶票”等異常操作,還可嘗試采用智能驗證碼、語音驗證碼等,讓“外掛軟件”失靈。從消費端來看,在電商平臺和二手交易平臺上,高價門票常被包裝成“電子導覽+門票預約”或含有免費門票和所謂電子講解的門票套餐。對此,平臺管理方要及時識破偽裝,加強內(nèi)容信息審核,屏蔽關鍵詞語,下架相關商品。
囂張的“黃牛”在文博領域再次得逞,也與文博資源的供需矛盾不無關系。因此,博物館也應考量如何進一步豐富和擴大供給,比如可以在預約機制上做文章、讓游客錯峰參觀、利用技術手段更精準預判和監(jiān)測客流量、根據(jù)接待能力分時段動態(tài)放出余票,等等。近來一些地方的博物館增加夜場、打破“周一閉館”慣例等做法受到輿論點贊,這同樣有助于從根本上破解“一票難求”,壓縮“黃牛”的生存空間。文博業(yè)不妨將此視為一個契機,進一步在管理上下功夫、做文章,以更優(yōu)質(zhì)的服務促進公眾與博物館產(chǎn)生更深層次的鏈接,讓“文博熱”更加持久,讓文博業(yè)不斷煥發(fā)新生。(來源:工人日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