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箐山縣,隸屬黑龍江省伊春市下轄縣,位于伊春市南部,總面積3705.64平方千米。大箐山縣常住人口為57697人。大箐山縣地處中溫帶,屬大陸性濕潤季風氣候。大箐山縣共轄2個鎮(zhèn)。縣人民政府駐帶嶺鎮(zhèn)。
2019年6月29日,經(jīng)國務院(國函〔2019〕63號)批準,撤銷伊春市帶嶺區(qū),設立大箐山縣。大箐山縣內交通方便,綏佳鐵路橫穿境內,是通往全國各地的交通主干線。有帶嶺至佳木斯、帶嶺至伊春等公線路貫通。2020年6月30日,大箐山縣入選“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(qū)分縣名單”。主要景點有碧水森林公園、大青山、涼水國家自然保護區(qū)等。
【行政區(qū)劃】
大箐山縣轄2個鎮(zhèn):帶嶺鎮(zhèn)、朗鄉(xiāng)鎮(zhèn)
【建置沿革】
先秦時代,是中國北方少數(shù)民族肅慎族(滿族的前身)活動生息的地方。 唐,屬河北道黑水都督府。 遼,屬東京道女真五國部。 金朝定都上京以后,歸屬上京道蒲峪路管轄。 元,屬遼陽行省水達達路。 明,屬奴兒干都司。 清初,為齊齊哈爾副都統(tǒng)轄區(qū)。清雍正十二年(1734年)以后,先后歸呼蘭城守尉,呼蘭副都統(tǒng)和呼蘭府管轄。清光緒三十一年(1905年),設置湯原縣,帶嶺地屬之。 東北淪陷后,民國二十八年(1939年),實行街村制,設立帶嶺村。民國三十四年(1945年),“九三”抗日戰(zhàn)爭勝利后,隸屬湯原縣南岔區(qū)管轄。 1950年,改隸第五區(qū)。 1952年10月,劃歸新設置的伊春縣管轄,翌年春設置帶嶺鎮(zhèn)。 1957年7月,國務院批準伊春撤縣設市后,同年11月20日,撤銷帶嶺鎮(zhèn),設立伊春市帶嶺區(qū)。 1992年,帶嶺區(qū)為伊春市管轄的市轄區(qū)。 2019年6月29日,經(jīng)國務院(國函〔2019〕63號)批準,撤銷伊春市帶嶺區(qū),設立大箐山縣,以原帶嶺區(qū)的行政區(qū)域為大箐山縣的行政區(qū)域。將縣級鐵力市的朗鄉(xiāng)鎮(zhèn)劃歸大箐山縣管轄。
【地理環(huán)境】
位置境域 大箐山縣位于黑龍江省北部伊春市南部,西連鐵力市、東接南岔縣、北鄰烏翠區(qū)?偯娣e3705.64平方千米。
氣候 大箐山縣地處中溫帶,屬大陸性濕潤季風氣候。冬季受西伯利亞冷空氣寒流的影響,長且干燥、寒冷;夏季受太平洋季風海洋性氣候的影響,短促但濕潤。年氣溫變化較大,全年平均氣溫為1.4℃左右;月平均最低氣溫為-19.4℃;年最低氣溫天氣在1月份,最低可達-40℃。月平均最高氣溫為20.9℃,年最高氣溫天氣在7月份,最高可達37℃。全年無霜期115天左右。一般初霜在9月14日以后,終霜在5月20日以后。全年平均降雨量為661毫米,年降雨量最大值836.5毫米。降雨期全年為130天左右,多集中在7、8、9三個月份,占全年降雨量的一半以上。7至8月份降雨量偏大,一般在160.5—174.8毫米。
【交通運輸】
大箐山縣內交通方便,綏佳鐵路橫穿境內,是通往全國各地的交通主干線。有帶嶺至佳木斯、帶嶺至伊春等公線路貫通。
【風景名勝】
大箐山縣主要有碧水森林公園、大青山、涼水國家自然保護區(qū)、玉兔仙譚滾兔嶺景區(qū)、萬松巖、石猴山滑雪場、達里石林風景區(qū)等旅游資源。其中,涼水國家自然保護區(qū)是中國現(xiàn)存紅松原始林基地之一,是東北林業(yè)大學的實驗基地和教學、科研實驗區(qū);大青山主峰海拔1203米,是小興安嶺的第二高峰。
【榮譽稱號】
2020年6月30日,大箐山縣入選“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(qū)分縣名單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