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州市是河北省的一個縣級市,隸屬于保定市。河北省縣級第一人口大市,F(xiàn)轄8個鄉(xiāng)、13個鎮(zhèn)、1個民族鄉(xiāng)、3個城處,486 個村街、31 個社區(qū);總面積 1274平方公里,總耕地115.56萬畝;區(qū)辦事總人口119萬,其中農業(yè)人口88.77萬,非農業(yè)人口27.22萬;城鎮(zhèn)常住人口近39萬,其中三城區(qū)人口21.6萬。城區(qū)規(guī)劃區(qū)面積44平方公里,其中建成區(qū)面積25.2平方公里。2005年被河北省確定為首批擴權縣(市),2006年被評為“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”和“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”,分別居第47位和第99位。榮膺環(huán)渤海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市之首。
行政區(qū)劃
定州市轄3個街道、14個鎮(zhèn)、8個鄉(xiāng):
街道:南城區(qū)街道、北城區(qū)街道、西城區(qū)街道
鎮(zhèn):開元鎮(zhèn)、高蓬鎮(zhèn)、龐村鎮(zhèn)、李親顧鎮(zhèn)、東亭鎮(zhèn)、清風店鎮(zhèn)、留早鎮(zhèn)、叮嚀店鎮(zhèn)、邢邑鎮(zhèn)、東旺鎮(zhèn)、明月店鎮(zhèn)、磚路鎮(zhèn)、子位鎮(zhèn)、大辛莊鎮(zhèn)
鄉(xiāng):趙村鄉(xiāng)、西城鄉(xiāng)、東留春鄉(xiāng)、息冢鄉(xiāng)、楊家莊鄉(xiāng)、周村鄉(xiāng)、大鹿莊鄉(xiāng)、號頭莊回族鄉(xiāng)
歷史沿革
定州的歷史變遷,唐杜佑的《通典》記載的非常詳細,《通典·州郡·博陵郡》說:“定州,帝堯始封唐國之地。戰(zhàn)國初為中山國,后為魏所并,后又屬趙。秦為上谷、鉅鹿二郡之地。漢高帝置中山郡,景帝改為中山國。后漢因之,晉亦不改。后燕慕容垂移都于此,北岳常山在焉。后魏為中山郡,兼置安州,道武帝改為定州。后周置總管府,領鮮虞郡。隋初郡廢,煬帝初置博陵郡,后改為高陽郡。大唐為定州,或為博陵郡。領縣十一:安喜、北平、鼓城、恒陽、新樂、義豐、望都、無極、唐昌、深澤、陘邑。”
古國都市,華北重鎮(zhèn)。早在新石器時代,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。商代為北方方國。西周時聚落漸增。春秋時,齊相管仲筑城。戰(zhàn)國時,中山國在此定都。西漢置盧奴、安險、新處、苦陘四縣于今定州市境內。西漢至前秦,盧奴一直是中山國(郡國)都。后燕都于此。北魏皇始二年(397年)置安州,設行臺。天興三年(400年),改安州為定州,今定州由此而得名。今定州市境內當時有盧奴、魏昌、安喜三縣。北齊廢盧奴入安喜。唐代今定州市境內有安喜、唐昌二縣。宋、金、元三代境內只有安喜縣。明初撤安喜入定州,至清代仍為定州。自北魏至清,此地曾為行臺、府、路、郡、州的治所。民國初廢州改為定縣,后曾兩度為專署駐地?谷諔(zhàn)爭初期,中共定縣縣委將定縣分為定南、定北兩縣。后定北縣又分為定唐、望定二縣。日本投降后,恢復定北縣。民國36年(1947年)定縣解放,建立定縣市;定南、定北縣合并為定縣。翌年定縣市并入定縣。曾是冀中九專署(后改定縣專署)駐地。1958年定縣、曲陽合并為定縣,1961年定、曲兩縣分置。1986年,定縣撤縣改為定州市。1994年12月保定地區(qū)和保定市合并,組建新的地級保定市,定州市屬之至今未變。
地理位置
華北地區(qū)重要交通樞紐。自古就有“九州咽喉地,神京扼要區(qū)”之稱。市區(qū)距北京196公里,距天津220公里,距石家莊68公里,距保定56公里,距河北國際機場38公里,距黃驊港165公里。京廣鐵路、107國道、京深高速公路縱貫南北,朔黃鐵路、定河公路橫穿東西,京石鐵路客運專線和京深高速公路擴建工程即將開工建設,省、縣、鄉(xiāng)道四通八達。
氣候環(huán)境
定州市地處于北緯38°14ˊ至38°40ˊ,東經114°48ˊ至115°15ˊ之間,太行山東麓,華北平原西緣,河北省中部偏西,平均海拔43.6米。定州位于保定和石家莊之間,京廣鐵路、107國道、京深高速公路南北縱貫,朔黃鐵路橫穿東西。
定州市屬溫帶-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,半濕潤暖濕氣候區(qū),冬季寒冷、干燥、少雪,春季多干熱風,夏季高溫、高濕、降水集中,秋季秋高氣爽。定州地處太行山東麓的華北平原上,地形平坦,地勢較低 ,平均海拔43.6米,土地肥沃,主要為沙壤土和輕壤土;境內有唐河、沙河、孟良河,地下水資源豐富,可開采量達3億立方米;年均日照2611.9小時;年均氣溫為12.4℃,年際間氣溫差異不大;累年年均地面溫度為19.6℃;年均降水量為503.2毫米;累年年均絕對濕度為11.3HP;累年年均蒸發(fā)量為1910.4毫米;全年風向以東北風頻率最大,南風次之,累年年均風速為2.4米/秒。
經濟發(fā)展
農業(yè)基礎雄厚。全市耕地面積126萬畝,基礎設施完善,生產條件優(yōu)越。糧食、油料進入全國百強,蔬菜成為特色產業(yè)。肉牛、花生、脫水菜、腌漬菜等十多種農副產品和加工產品暢銷國際市場。
工業(yè)經濟快速發(fā)展。定洲電廠、長安汽車、旭陽焦化、伊利乳業(yè)四大支柱企業(yè)帶動了定州經濟快速發(fā)展。民營經濟快速發(fā)展,形成了鑄造軋鋼、鋼網編織、體育用品、紡織加工等優(yōu)勢行業(yè)。
第三產業(yè)快速增長,內部結構進一步優(yōu)化。全市共有各類市場93處,其中專業(yè)市場24處,為構筑定州新的產業(yè)優(yōu)勢奠定了基礎。
全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。形成奶牛、生豬、蔬菜、花木四大特色產業(yè)。2000年被聯(lián)合國工發(fā)組織確定為國際綠色產業(yè)示范區(qū),2001年被農業(yè)部確定為創(chuàng)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縣(市),2002年被命名為河北省“蔬菜之鄉(xiāng)”、全國“鴨梨之鄉(xiāng)”, 2006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、全國農業(yè)科技入戶示范工程示范縣和河北省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縣;肉類和油料總產入圍全國百強!
正在建設中的“四大工業(yè)基地”。河北國華定洲發(fā)電有限責任公司一期工程并網發(fā)電,二期工程建設2臺國產660MW超臨界空冷燃煤發(fā)電機組,已開工;建成后總容量達到240萬千瓦,年銷售收入30億元,銷售稅金及附加每年8億元,成為河北省重要的能源基地。河北長安汽車有限公司2006年產銷14.4萬輛,預計到“十一五”末,河北長安汽車工業(yè)基地達到年產30萬輛商用車、1萬輛客車的生產能力,成為華北最大的商用車出口生產基地。河北旭陽焦化有限公司2006年達到焦炭130萬噸、焦油6.5萬噸、粗笨1.6萬噸、硫銨1.5萬噸的生產能力;總投資47.5億元、占地2000畝的煤化工基地開工建設,“十一五”末將形成年產400萬噸焦炭、100萬噸甲醇、100萬噸二甲醚和40萬噸醋酸的生產能力,成為河北省重要的煤化工基地。定州伊利乳業(yè)有限公司一二期工程竣工投產,天津生產線遷移定州,日處理鮮奶能力達到1500噸,同時籌建伊利工業(yè)園,建成伊利集團第三個全國性核心基地,亞洲最大的液態(tài)奶生產基地。
北方區(qū)域性物資集散中心。全市有各類市場150余處,年成交額超億元市場4個,市場總量和種類居河北省各縣市首位;西城蔬菜批發(fā)市場連續(xù)九年被評為省十大農副產品市場之一,鮮活農產品市場被命名為國家級“定點市場”,安佳國際建材城被評為全國家俱行業(yè)商會樣板工程;中山工業(yè)品市場是“全國文明集貿市場”,于2006年9月改建中山新天地商貿中心!
基礎設施
城市規(guī)劃:1986年《定州市城區(qū)總體規(guī)劃》編制完成。1998年在總體規(guī)劃基礎上進行調整,規(guī)劃區(qū)面積為24平方公里,城市性質為保定市南部區(qū)域中心和物資集散地,以發(fā)展農副產品深加工、輕工業(yè)和機械工業(yè)為主的歷史文化名城。清風街和中山路為貫通南北東西的城市主軸線。工業(yè)區(qū)、科教區(qū)、居住區(qū)、商貿政綜合中心區(qū)等五個分區(qū)功能齊全。東起自來佛街,西至商業(yè)街,北自興華路,南至南環(huán)路間為古城保護范圍,用地約4.5平方公里。
市政建設:城市路網建設日趨完善。形成了“四橫七縱”道路框架,城區(qū)內道路總長65公里,已初具中等城市規(guī)模。城市供水逐步建成占地56.42畝的直供水廠。供水管道60公里,日供水1.21萬戶1萬立方米;日供煤氣4.8萬立方米的供氣工程日供氣1.2萬立方米,工業(yè)、居民用戶4000余戶,采用濕法脫硫新工藝,填補了河北省空白,城市供燃氣在省內縣級市處領先水平;城市綠化實現(xiàn)了街道與游園結合,基本達到三季有花,四季常青,綠化覆蓋率28%;電信事業(yè)發(fā)展迅猛,實現(xiàn)了完全的無縫覆蓋。程控電話總容量達9.6萬門,可直撥世界各地,并已開通移動通信基站3座,數字移動通信基站22座 ;電力充足,現(xiàn)市內有220千伏、110千伏變電站4座,35千伏變電站12座。
教育醫(yī)療
定州教育事業(yè)發(fā)達。自古就以燦爛的文化和尊師重教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著稱于世。早在二三十年代,國際著名教育家晏陽初先生曾在定州搞過長達十年之久的平民教育,創(chuàng)下了舉世聞名的“定縣經驗”。建國以來,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,定州教育步入了全面發(fā)展的快車道。目前,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81所,其中省級重點高中4所,特殊教育中心1所,職業(yè)教育學校4所。定州市第二中學始建于1955年,是河北省重點高中。學校占地面積百余畝,建筑面積28000平方米。現(xiàn)代化教學設備齊全,學校教學儀器、電教設備、體育、衛(wèi)生等器材均達到國家一類標準,1999年建成校內閉路電化教學系統(tǒng)。定州市第二中學具有一流的教育教學質量,榮獲了各級政府表彰獎勵,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,是教育部“九五規(guī)劃”課題“中小學生心理適應能力的發(fā)展與培養(yǎng)”實驗學校。
定州文化燦爛,源遠流長。近二十年來,包括文學、戲曲、繪畫、書法、篆刻、攝影及音樂、舞蹈等各種專業(yè)和業(yè)余創(chuàng)作活動得到振興和繁榮,并取得了顯著成績,群眾性的業(yè)余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。城區(qū)內有文化館、博物館各一座,電視臺、有線電視臺、廣播電臺、微播站各一座。全市圖書館藏書總量達到5萬余冊,各種業(yè)余劇團發(fā)展到34個。文物的保護和發(fā)掘,標志著定州文保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。子位吹歌是定州市著名民間藝術,子位鎮(zhèn)是文化部命名的“中國民間藝術之鄉(xiāng)”。
定州自古有人行醫(yī)賣藥,著書立說,不乏名醫(yī)。民國時期,始有西醫(yī)。建國后,醫(yī)療機構逐步完備,醫(yī)療條件不斷改善,醫(yī)療水平不斷提高。市內醫(yī)院有定州市人民醫(yī)院、定州市婦幼保健院、河北省第七人民醫(yī)院等醫(yī)院。定州市人民醫(yī)院是一所綜合性醫(yī)院,醫(yī)院設有腦內、心內、胸外等15個臨床科室及8個醫(yī)技科室。有全新日本東芝300EZ全身CT機、日本東芝彩超、美國惠普500多勒彩超、德國產經顱多普勒、日本光電14導腦電圖機、日本潘太克斯300型電子胃鏡、電子支氣管鏡等大型醫(yī)療設備及器械。能開展腦外、胸外、泌尿外科、骨外等大型手術。被國家衛(wèi)生部確定為二等甲級醫(yī)院,被河北醫(yī)科大學定為教學醫(yī)院。
定州八景
開元寺塔、眾春園庶、雪浪寒齋、中山后圃、平山勝跡、西溪玩月、唐水秋風、續(xù)閱古堂。
城內主要景點開元寺塔、定州貢院、定州文廟
開元寺塔建造于宋代。宋太宗時(976--997年)開元寺僧人慧能奉旨西竺取經,得舍利子歸。宋真宗于咸平四年(1001年)詔慧能建塔,1055年方得建成,歷時55年。因建于開元寺內,故通稱“開元寺塔”。建塔原意是用來珍藏舍利和經卷。北宋時,定州地處邊陲,軍事地位十分重要。開元寺塔“扼賊沖,為國門戶”,登之可了望契丹,以料敵情,故又稱“料敵塔”,F(xiàn)俗稱定州塔。
開元寺塔:該塔挺拔聳立,造型威武端莊。明宣德年間(1426--1435年),知州袁瑄曾作詩云:“郡城南面梵王宮,突兀浮圖倚半空。滱水無波看倒影,恒山有翠接危峰。頂安珠樹迎朝旭,檐奏金鈴聽晚風。每上穹然絕頂處,固凝身到碧空中。”另有巡按陜西御史龔樊賢詩句:“緩步浮屠百丈中,蕩懷柳絮杏花風。身從十二樓邊過,目盡三千世界空。何處塵緣能我佛,此間心與太虛通。有時跨鶴還來止,更上青天第一重。”
眾春園庶:位于城內東北隅。宋太宗時(976--997年),由中山太守李昭亮建。當時潴水為塘,廣達百余畝,植有楊柳萬株,花草繁茂,亭榭古雅。每到初春盛夏,波光粼粼,垂柳裊裊,風光綺麗。后來經年歷久,日漸荒廢。韓琦任知定州,將遺跡擴大興修。慶歷八年(1048年),筑長堤,建門于西南角,取”偕眾同春“之意,故名為“眾春園”。
雪浪寒齋:雪浪寒齋,因石而得名。宋哲宗元祐八年(1093年),蘇軾貶知定州。一日在中山后圃(今定州中學院內)偶得一石,黑質白脈,中涵水紋,展現(xiàn)出一副若隱若現(xiàn)的山水畫卷,猶如當時著名畫家蜀入孫位、孫知微所畫的石間奔流、百泉涓涌、浪花飛濺之態(tài),遂名“雪浪石”。蘇東坡得此石如獲至寶,從曲陽恒山運來漢白玉石,琢芙蓉盆將石放入盆中,且于文廟后置齋,名“雪浪齋”。紹圣元年(1094年)蘇軾復貶英州,歲久盆與石埋沒。明萬歷八年,知州唐祥興發(fā)現(xiàn)雪浪石。清康熙十一年(1672年),列為定州八景之一,名“雪浪寒齋”?滴跛氖荒辏ㄖ菽另n逢庥將盆石移入眾春園,名“后雪浪齋”。齋亭高約4米,六角亭,兩側假石壘砌,古樸典雅。雪浪石立于蓮花石盆之上,盆直徑136厘米,雪浪石高寬各76厘米,厚40厘米,底圍196厘米,黑質白紋,似雪飛揚。
傳統(tǒng)戲劇
定州秧歌戲又名定縣大秧歌,主要流行于華北平原中西部,因發(fā)源地在保定定州而得名。據傳其源頭是一種民間小調,經過宋代文學家蘇軾整理而流傳下來,清嘉慶二十一年(1816年)定州秧歌已有一批劇目上演,1952年正式成立了定縣秧歌劇團。
定州秧歌戲劇目豐富,涉域廣泛,有愛情、節(jié)孝、貞操類、公案、滑稽等很多類。著名社會科學家李景漢搜集出版的《定縣秧歌選》,收入了近百個劇目。定州秧歌戲在語言、唱腔、調式、劇目等方面有其獨有的特色。戲文淺顯易懂,明白如話,有大量方言俚語,生活氣息濃厚;內容上善于表演反映農民生活的家庭戲;基本句式有七字句、十字句,但在演唱中往往打破局限,形成散文詩般的句式結構。傳統(tǒng)演唱方法是男女腔均用本嗓唱,是真嗓大喊的演唱方法。旦行由男性扮演,也從不用“背功”,只是在音色上與女性音色靠近。傳統(tǒng)的演唱沒有固定調高,演員可以據個人嗓音隨意起調門。對唱時,幾個人可以唱不同的調,加上管弦樂伴奏后,調值固定為D調,女腔還用本嗓,但男腔出現(xiàn)了部分假聲的情況。演唱技巧中滑音使用較多,顫音極富特色。唱腔中大量運用襯字虛詞,如喲、噢、哎、我那、本是、那個、再不然、你來看等,在唱段中隨處可見。旋律以下行旋律較多,但唱法中不乏詼諧俏皮;節(jié)奏以一板一眼為主,一般用2/4拍記譜,傳統(tǒng)板式變化很豐富,有二十八種之多。
定州秧歌戲音樂為板腔體。早期全部用打擊樂伴奏,俗稱“大鑼腔”。1952年定縣秧歌劇團成立,開始嘗試使用弦樂伴奏,初學京劇模式,使用京胡、二胡和一把秦琴,后改用板胡、笙、二胡、橫笛、三弦等沿用至今,而“大鑼腔”仍繼承和保留。定州秧歌戲的打擊樂是以板鼓指揮,大鑼、水釵、小鑼、小釵、堂鼓、梆子伴奏。
定州秧歌戲的傳統(tǒng)劇目,保留了大量民俗和人文信息,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中國民俗以及傳統(tǒng)文化的第一手資料。近年來,歐美學者多次造訪定州研究觀摩定州秧歌戲,定州秧歌戲成為中外學術交流的渠道。
定州玉器
秦、漢、魏晉南北時期(公元前221~公元589),秦漢玉器發(fā)展迅速,并以西漢河北滿城劉勝墓、西漢昭帝平陵(陜西咸陽)、元帝渭陵(陜西咸陽)、東漢中山簡王劉焉墓(河北定縣)、中山穆王劉暢墓(河北定縣)和南越王墓(廣州)等出土的玉器為代表,有鏤空白玉仙人奔馬、玉熊、玉鷹、玉辟邪、龍螭乳丁紋玉璧、雞心玉佩、玉人、角形玉環(huán)以及玉具劍等。
這些玉器玉質瑩潤,琢制精巧,氣韻生動,姿態(tài)自如。由于漢代崇尚厚葬,陪葬的玉器還有玉枕、玉衣、玉璜等。東漢時的玉器由西漢富有動勢、立體感強的藝術手法逐漸轉變?yōu)槠矫、線刻與繪畫相結合的藝術手法。魏晉南北時代的玉器基本上繼承了東漢玉器的風格,制作較為簡單,有的沒有紋飾。
定州瓷器
定窯是我國宋代五大名窯之一,它是繼唐代的邢窯白瓷之后興起的一大瓷窯體系。主要產地在今曲陽縣的澗磁村及東燕川村、西燕川村一帶,因該地區(qū)唐宋時期屬定州管轄,故名定窯。定窯原為民窯,北宋中后期開始燒造宮廷用瓷。
定窯窯址規(guī)模最大、最集中的窯場,分布在今曲陽縣澗磁村北一帶,這里有十幾處高大的堆積,最高的15米,堆積著眾多的瓷片、窯具、爐渣、瓷土等。從遺址地層疊壓關系看,遺址分晚唐、五代和北宋三個時期,198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定窯創(chuàng)燒于唐朝后期。從這時一直到五代的定窯瓷器,還較為粗糙簡單,器型以碗為主,正處于向精瓷的過渡階段。但在五代中后期,定窯白瓷出現(xiàn)了一次根本性的飛躍。所燒瓷器不再施化妝土,胎、釉呈現(xiàn)出精、白薄的特征。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過了邢窯的細白瓷器。
北宋是定窯發(fā)展的鼎盛時期,制瓷技術有許多創(chuàng)造和進步。北宋中后期,定窯由于瓷質精良、色澤淡雅,紋飾秀美,被宋朝政府選為宮廷用瓷,使其身價大增,產品風靡一時。
定窯在北宋末年“靖康之變”后,由于連年兵災,逐漸衰落和廢棄。金朝統(tǒng)治中國北方地區(qū)后,定窯瓷業(yè)很快得到了恢復,有些產品的制作水平不亞于北宋時期。從有龍鳳紋飾的一些器物上看,定窯產品也是金代統(tǒng)治者喜愛的瓷器品種。到了元朝,定窯終于逐漸沒落。
到20世紀70年代,定瓷在沉寂了多年之后又進入了復蘇期。曲陽定瓷有限公司歷盡艱辛,通過上百次研究實驗,在仿古的基礎上,推陳出新,研制成功了仿古、美術、日常三大系列工藝產品200多種,產品在國內展出屢屢獲獎,產品已遠銷美國、日本、加拿大、荷蘭、香港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(qū)。
|